Close

人乳低聚糖:婴配奶粉升级的风口

2024-05-27

01

高端和差异化婴配奶粉仍维持高速增长 

据《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2-2029年)》显示,消费者对于婴幼儿奶粉的安全性异常重视以及中国中产阶级消费和财富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迅速扩大,虽然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增速放缓,但高端和差异化产品仍维持高速增长。

自2008年伊始,整个奶粉市场都在向着高端化迈进,伴随着婴配粉品质升级,婴配粉高端化趋势明显。从品牌来看,目前,高端/超高端奶粉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且多以头部奶粉品牌的核心产品为主,是奶粉产业长远发展的强劲动力。从消费者来看,新一代宝爸宝妈是高知的一代,从性价比到质价比再到心价比,心价比成为大家选购奶粉的关键,高端/超高端奶粉更能满足其诉求。而从渠道终端来看,高端/超高端奶粉也是货架上的主流,且品牌在高端/超高端奶粉上投入资源较大,品牌力建设较强,渠道赋能更强。

 

02

HMOs推进创新一代婴配奶粉更接近母乳

一直以来,模拟母乳都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研发的核心,添加HMOs自然成为了婴配奶粉模拟母乳的黄金标准。HMOs获批之前,国内婴配奶粉大多以植物来源的低聚果糖(FOS)和乳糖老远的低聚半乳糖(GOS)来“代替”HMOs的作用。近期,HMOs的正式获批,不仅是乳企奶粉配方升级优化的重要趋势,也是婴配粉母乳研究的新突破。同时,配方的革新变化不仅推动了行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对消费者同样也是一件好事——市场能以更高阶的产品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细化营养需求。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20世纪10年代雀巢奶粉广告,宣称配方奶很接近“母乳”。 

母乳被称为婴儿营养的“黄金标准”,其中含有的人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是一种非结合的复合多糖,人乳中HMOs含量为10-23 g/L,是其中仅次于乳糖和脂肪的第3大固体组分,HMOs结构种类繁多,已发现的近200种。当前市场上重点关注的HMOs包括2'/3'岩藻糖乳糖、3'/6'唾液酸乳糖、乳糖-N-新四糖等,其中:2'岩藻糖乳糖能够辅助益生菌,有效抑制肠易激综合症病理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帮助早产儿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健康发育;3'岩藻糖乳糖可作为肠道益生元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唾液酸乳糖有助于婴儿大脑发育,并能降低有害细菌载量,减少其蛋白质在肠道中的黏附风险;乳糖-N-新四糖具有抗炎、抗菌及诱导血管生成,降低A型流感病毒电荷,降低食物致敏风险等作用[1]。

 

03

全球HMOs的申报和法规审批进程

国际上,自2015年HMOs首次获批以来,HMOs在欧美国家和地区的申报便一路高歌猛进。国内外法规情况如下:

表1:中国关于HMOs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批准剂量

 

 

表2:欧盟关于HMOs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批准状况

表3:美国GRAS关于HMOs的批准情况

 

04

合成生物学为HMOs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HMOs产业化提供了新路径,破解了化学合成成本高、生产繁琐和酶法合成难以产业化的难题。HMOs在国内获批,不仅对重塑产业链产生重要意义,也意味着合成生物学产品向合法化进发。在营养健康的细分领域,合成生物学技术已经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价值。嘉必优生物技术(武汉)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的人工细胞已经可以实现人乳低聚糖、番茄红素、虾青素等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些产品一旦通过相关法规审批,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对婴配乳粉产业以及营养健康产业升级换代起到颠覆性促进作用,对生物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024年5月27-29日中国乳制品年会召开期间,嘉必优将在乳制品消费及市场发展论坛上举办《人乳低聚糖:婴配奶粉升级的风口》的演讲,积极助力中国乳业及乳制品消费市场绿色可持续发展。主题演讲中,嘉必优应用技术总监肖敏博士将首次发布针对2'-FL及6'-SL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制造研究和产业转化的企业之一,嘉必优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自2012年开始关注并投入合成生物学研究,开展了合成生物学技术合成HMOs项目,其中岩藻糖基乳糖产品已进入产业化及法规申报阶段,其它系列HMOs产品也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近年来,嘉必优积极布局合成生物学,搭建了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平台、基因合成与基因编辑平台、智能发酵及代谢精细调控平台、高效智能分离精制平台及生物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平台等八大平台,打造了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制造全技术链,为新产品管线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多年积累,嘉必优已经建成了合成生物学研究室,构建了不同来源底盘表达体系,可进行精准基因编辑、多基因片段组装及共表达、酵母基因组重排及菌种高通量筛选与测试。未来,嘉必优岩藻糖基乳糖项目顺利投产,将极大的填补我国HMOs市场的空白,帮助企业在该领域逐步掌握主动权,有利于解决外企巨头在该领域“卡脖子”问题,促进我国生物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LI W, Wang J, Lin Y, et al. How far is it from infant formula to human milk? A look at the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J].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21,118:374-387.

DOI:10.1016/j.tifs.2021.09.021